常见Webpack问题
总结:
-
webpack的几个核心概念理解:Chunk、Module、plugin
-
2、常见配置项:entry、output、module、resolve等
- 自定义 loader 怎么配置?
-
Code Splitting 和 Tree Shaking 的区别?懒加载怎么实现?
-
html-webpack-plugin 作用?
-
5、sourceMap不同环境的区别?怎么开启配置?
-
热更新怎么实现?
-
7、webpack原理/执行过程?
- 开发插件的桥梁?
一、核心概念
- Chunk:一个Chunk由多个模块组成
- 定义:一个Entry及其所有依赖的 Module 被分到一个组
- 作用:用于代码合并和分割
- Module:一切皆模块
- plugin:
- 定义:扩展插件,在 webpack构建流程中的特定时机注入
二、常见配置项
- entry:入口文件,用于递归找出所有依赖模块
- output:定义输出位置
-
module:配置解析、转换文件的 策略,如
module.rules
中的loader
- resolve:用于寻找依赖模块
- alias:别名,简写必备,如
"@c": path.resolve(_dirname, "src/components")
- modules:自定义
loader
位置 - extention:后缀简写
['jsx', 'js', 'css']
- alias:别名,简写必备,如
自定义 loader 配置
// replaceLoader.js
module.exports = function(source){
return source.replace('cat', 'aqiu');
}
// webpack.dev.js/wepack.prod.js/webpack.config.js
// 配置方法一:直接写自定义 loader 的地址
module.exports = {
module: {
rules: [
{
test: /\.js/,
use: [path.resolve(_dirname, './loaders/replaceLoader.js')]
}
]}}
// 配置方法二:利用 resolveLoader 定义位置
module.exports = {
resolveLoader: ['node_modules', path.resolve(_dirname, './loaders')], // 引入loader时,逐一在文件夹中查找
module: {
rules: [
{
test: /\.js/,
use: [
{
loader: 'replaceLoader'
}
]}}
三、Code Splitting 和 Tree Shaking
- Code Splitting:按需加载 - 代码分割成很多小块,按需异步加载,优化加载性能
- 场景:单页应用的多个路由
- 原理:splitChunks 插件,配置开启
- Tree Shaking:按需打包,移除不需要的模块代码,减小包体积
- 原理:依赖于 ES6模块 的静态结构(编译时)
- webpack 自动开启
懒加载
利用代码分割,首屏不加载一些模块,点击后(执行到 import 语法时),对应的模块才被真正载入
四、html-webpack-plugin
根据 HTML 模版将打包后的 js、css等资源自动插入
五、sourceMap
- 环境:开发环境开启,方便定位问题;生产环境不开启
- 开启:
- 开发环境:
devtool: cheap-eval-source-map
(cheap-表示不包含列信息) - 生产环境:
devtool: hidden-source-map
- 开发环境:
六、热更新 HMR
原理:启动项目的时候开启一个 DevServer
服务(使用 websocket
协议),一旦代码更新,生成新的 chunkId 和文件,通知客户端,替换指定的模块,完成更新。
-
监听的代码:只包含以 entry 入口递归的依赖,不包括 index.html 等
-
开启方法:
"script": { // 方法一:开启监听 "watch": "weppack --watch", // 方法二:安装模块,直接执行模块 "start": "webpack-dev-server", }
方法二安装模块后,可以配置开启热更新、跨域等